Back to top

澳門日報 2015 年3月10日 星期二

本地硏發標準語言篩查工具年內推出
劉雪雯:建早療系統刻不容緩

聾人協會總幹事劉雪雯表示,“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結果顯示,不少個案隱藏於社區未被察覺或較遲發現,印證建立早療系統及輔具支援措施刻不容緩。透露該會已研發出本地標準化語言篩查工具,預計今年推出,冀能廣泛使用,讓專業人士、照顧員以至家長均能發現小朋友初期是否出現語言障礙。她呼籲家長應留意小朋友不同階段的成長,包括聽力與語言問題,以及對比對同齡小朋友有否存在不同,若產生疑問,應盡快尋求專業團隊協助。

宣傳已達四萬人次

劉雪雯表示,聾人協會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於二○一三至二○一四年開展“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包括了“早期療育先導計”和“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與各父母一同關心兒童早期發展狀況,讓社會重視兒童聽力及語言全民保健措施,推動澳門建立早期療育系統。並關顧聽障人士對輔具的需求,減低溝通限制,平等參與社會。

“早期療育先導計劃”透過宣傳單張、海報、期刋等廣泛讓社會認識早期療育,派發二萬一千八百多份,向近三千個機構及單位宣傳接觸,包括政府部門、醫療單位、社團、教育機構、托兒所及商業機構等;並配合網頁及社群網站介紹計劃,宣傳人次達四萬人次。另舉行講座、工作坊及社區推廣活動。

及早介入有利治癒

過去數年,聾協轄下啟聰中心接受語言訓練服務的○至三歲兒童人數不超過十人,聽障甚至出現零發現的情況,遠低於國際盛行率。是次計劃為本澳十六間托兒所、兩間幼稚園的二至三歲兒童(小部分為三歲以上)篩查,分聽力篩查及語言篩查兩部分。前者共有二千一百八十四人參與,當中二十八人確診具有聽覺問題;後者則有二千一百人參與,當中確定一百○七人為語言發展遲緩。

計劃屬先導性質,並非普及性的篩查,同時有部分幼兒尚未接受進一步評估確診,故所得數據可能低於評估確珍人數。但對比過去的情況,發現聽力或語言問題個案明顯增加。由此推斷,以往不少個案隱藏於社區中而未被察覺或較遲發現。經聽力檢查及語言評估,可及早發現幼兒的問題並介入,有利治癒及改善問題。

開展語言篩查工作期間,考量到語言會受到地區及文化影響,使用其他地區的工具亦未必能完全反映本澳兒童的語言狀況。故開展澳門本地標準化語言篩查工具的編制工作,並建立工具的信度及效度,踏出澳門語言評量工具科研的第一步。是次計劃邀得外地權威專家學者擔任督導及顧問,並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簽訂產學合作計劃,透過培訓,加強同工對早期療育、幼兒聽力及語言歸查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選配輔具給予意見

“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透過海報讓大衆認識計劃的服務及聽障無障礙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情況,並接觸到一百七十六個機構及單位;亦利用網頁及社群網站介紹計劃,宣傳達四萬人次。另舉行講座、工作坊及社區推廣活動。

計劃為聽障人士、學校人員及市民提供諮詢服務,協助查詢者了解聽覺情況及對溝通的影響、尋求適切治療及服務單位。另依據市民的聽力程度、聽損類型、失聰時間、病因、生活環境等資訊,分析其所需選配的輔具並給予中立意見。計劃就其個別狀況提供聽力諮詢服務達一千五百人次。

為幫助聽障人士在複雜環境中克服距離、迴響及噪音干擾,借用輔助聽覺裝置予聽障人士及機構使用,當中有無線調頻系統、感應環迴系統及聲場系統、口袋式傳話器等。共借出十八套無線調頻系統予聽障學生,其他輔助裝置亦借出機構及聽障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