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澳門日報 2015 年3月10日 星期二

聾協昨發佈“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階段性結果
28人確診聽障 107人語言發展慢

聾協調查關懷兒童聽力發展

聾人協會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於二○一三至二○一四年開展“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昨日發佈階段性結果。計劃主動為本澳十六間托兒所、兩間幼稚園約二千一百名二至三歲幼兒作聽力及語言篩查,發現當中的二十八人確診具有聽覺問題、一百○七人為語言發展遲緩,並為相關兒童進行及早介入治療。聾協認為,計劃以各種宣傳方式,提高社會的認識,開展主動到幼兒機構篩查的新篇章。

發佈會昨日下午二時半假科學館會議廳舉行,會上先播放影片,闡述家長對幼兒患有聽障的經歷,讓出席的多個政府部門、社團代表,以及復康界人士有初步認知。

投入五百萬推計劃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區榮智致詞表示,澳門基金會近年積極與不同服務基層的社團合作,共同推出惠澤居民、關懷弱勢的項目。在二○一二年投入五百三十萬元,與聾協合作推出為期兩年的“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該計劃包括“早期療育先導計劃”及“聽覺輔助支援服務計劃”兩個項目,為二千一百名二至三歲幼兒檢查,確診百分之五幼兒有語言障礙、百分之一點三幼兒有聽力障礙,更為相關兒童及早介入治療、減低聽障的可能,讓兒童健康成長、拓展扶助弱勢社群的空間,為弱勢社群提供實質支持,具積極的社會意義。

避免多走“冤枉路”

聾協副理事長勞永鏗以自身為例,講述年幼時未能及早發現聽覺問題,錯過聽覺及口語發展的黃金期,即使後來進行了人工耳蝸手術,但幫助不大。再者,社會對聽障人士及聽覺無障礙的認識不足,日常溝通限制了聾人的生活、學習及發展。他深明溝通障礙所帶來的重重困難,因此“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除關心聽覺障礙人士之外,更關心同樣有語言溝通問題的一群。

勞永鏗介紹,該計劃為聾人提供輔具支援、聽力及輔具資訊、借用相關無障礙設備,積極推動建構聽覺無障礙社會。

同時推動澳門進行幼兒聽力、語言篩查的早期發現工作,研發了本澳首份標準化語言篩查工具,讓實務工作跨足踏入學術研究領域。

不少個案透過計劃得到幫助,獲得及早介入和改善,避免走過以往的“冤枉路”。是次計劃的成果,更證明建立早療及輔具支援措施實在刻不容緩。

同場舉行專題講座,邀得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語言、言語和聽力科學學院教授劉麗容、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兼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姚勤敏及教育研究院關美梨,分享其學術知識及臨床經驗,提高本澳對聽力、語言及溝通障礙人士參與社會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