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把握聽語障礙復健黃金期 早期療育助殘障兒成長

小童呱呱落地,並非全部健康,部分可能有先天或後天殘障,但是否沒有機會大放異彩?其實,只要通過“早期療育”為這群小朋友提供醫療和教育,他們亦能追上同儕,健康成長。去年聾人協會在澳門基金會資助下推出“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兒童的聽力及語言問題,及早介入,並關顧聽障人士對輔具的需求。計劃推行逾一年半成效不俗。

澳缺早期療育
聾協總幹事劉雪雯表示,殘障兒童不能因為有所不足,而被社會忽略,他們應享有健康成長及受教育的權利。有研究指出,兩歲前是兒童聽力及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將來學習的基礎。但本澳缺乏殘障兒童早期發現及介入系統,阻延了這批兒童的復健黃金期。殘疾人士缺乏輔具支援,會影響到學習、工作、生活及社會參與。

篩查問題兒童
為加強社會對兒童聽力及語言保健措施的重視,推動澳門建立早期療育系統,並關顧聽障人士對輔具的需求,聾協在澳門基金會資助下推出“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包括“早期療育先導計劃”及“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推行期間橫跨二○一三年及二○一四年。

家長認知不足
“早期療育先導計劃”主要為幼兒進行聽力及語言篩查。聾協在本澳廿二間托兒所及兩所幼稚園開展相關工作,由受過專業培訓的團隊以快速、簡單、科學又具一定準確性的篩查試驗,找出疑似有聽力及語言問題的小朋友。之後再為那些孩子詳細評估,肯定真確性和障礙程度,並向家長提供諮詢及社區資源訊息。同時,由於早期療育服務在澳門屬新概念,聾協透過宣傳單張、網頁、工作坊等方式推廣,加深大衆特別是家長認識早療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輔具支援重要
截至今年七月,聾協已為一千二百名幼兒進行聽力及語言篩查,當中有三百五十人須作進一步評估,確診為語言障礙有三十六人,聽力障礙則有十人,其餘可藉治療有改善機會。劉雪雯認為,相關工作仍需完善,但目前成效令人鼓舞,從家長或學校方面回饋亦正面。但有超過一半須作評估的幼兒,家長並未配合,相信與他們對早療認知不足、對兒童能力發展存在誤區等有關,須加強宣傳教育。

對聽障人士來說,輔具支援十分重要,有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聾協聽力師梁永恆稱,若聽障人士只配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聽覺輔具,會受距離、噪音和回音影響聽不清,特別在嘈吵環境中更困難。因此除聽覺輔具外,他們還需要輔助聽覺裝置協助。在“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中,聾協提供十八套稱為“無線調頻系統”的輔助聽覺裝置,以及多套電磁感應線圈系統、聲場系統,開放外借予聽障學童和民間機構使用。另有諮商服務,向聽障人士提供聽力諮詢、社區資源訊息和選擇聽覺輔具意見。

“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還有數月便結束,劉雪雯表示,將會總結經驗和檢討,確定之後的計劃路向。亦會將相關經驗呈交當局,作為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服務的參考。
本報記者  梁碧琪  報道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4-07/30/content_922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