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聽力損失的類型

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聽力損失對於往後的治療和介入皆有影響,而聽力損失的類型依據病理位置,可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性聽力損失及混合性聽力損失。

按照聽覺系統病變的部份,可分成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聽力損失:

傳導性聽損:

聽力損失的原因發生在外耳及中耳部份,包括耳垢阻塞、耳膜破損、中耳炎、中耳積水、聽小骨斷鏈或受損等因素,因而導致聲音難以有效地傳入內耳。

感音性聽損:

聽損的損失的原因發生在內耳及神經部份,而其病因可能是遺傳、長期過量的噪音、自然老化、耳毒性藥物、聽神經瘤、聽神經病變或功能異常等,除了傳導聲音出現問題外,對於聲音辨析亦會受到影響。

混合性聽損:

聽損的原因同時包含傳導性及感音性聽損兩個部份。

耳朵的結構

聽覺的產生

聲音經由空氣分子的振動形成聲波,經由外耳及中耳等結構傳入內耳,內耳會把聲波轉變為神經脈衝經由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因而產生聽覺。

人類的聽覺器官

人類的聽覺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主要有收集聲音的作用。

中耳抱括耳膜、聽小骨、中耳肌肉、耳咽管等結構,中耳具有傳導及擴大聲音的功能,而耳咽管平常是關閉的,在打呵欠、打噴嚏或吞嚥時會打開,以平衡中耳的壓力。中耳肌肉可以透過牽拉聽小骨使其固定,防止過大的聲音傷害聽覺。

內耳分為前庭及耳蝸兩部份,前庭主要負責管理平衡,耳蝸則負責聽覺的部份,把中耳傳入的聲音分析並轉換成神經脈衝,藉由聽神經傳遞到中樞聽覺系統,最後傳到大腦。

 

聽障幼兒的聽覺訓練

  聽障人士透過一系列的課程或活動,有規劃地進行聽覺的練習。而聽覺訓練會針單音、音節、詞彙、片語、句子及連貫性交談等不同的語言單位,訓練聽障人士對聲音的察覺、分辨識、辨識及理解等反應,從而幫助強化或改善其聽覺技巧。而聽覺訓練除了針對聆聽層面之外,亦會根據不同的情形而加入讀唇或手語的教學,以協助聽障人士進行溝通。

 

輔助聽覺裝置

輔助聽覺裝置(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s)

即使聽障人士已配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但實際環境的因素仍有可能不利於聽障人士接受聲音,特別在於兒童的日常學習,他們在教室中最常面對的問題包括回響、噪音以及距離,這些問題不利於兒童接收聲音,容易造成學習上的阻礙,而輔助聽覺裝置則可克服以上問題,包括無線調頻系統(Wireless Frequency modulation system)、聲場系統(Sound-field system)等。當教師配戴調頻系統後,其聲音將會直接傳送到聽障兒童的助聽器上,克服了距離問題,打破了背景噪音與聲波反射的不良影響。

以下是部份與聽障人士有關的無障礙設備:

無線調頻系統(Wireless Frequency Modulation System)

很適合在會場、講座、教室等大型場合使用。由講者佩戴信號發射器及選取不同的頻道,而聽障者則在助聽器中安裝調頻接收器,或用音靴與助聽器相連以進行直接輸入,來收聽該頻道的聲音。

溝通修補策略

  聽障人士是透過聽覺輔具來運用殘餘聽力去聆聽及溝通,然而因器官或功能上的限制,在溝通時往往會有不理解話題、不明白詞彙、聽錯詞語、發音不正確、不懂維持及轉換話題、表達時句子意思不完整等情形,因此教導聽障人士發展溝通技巧,以及周遭環境的相關人士識別聽障人士的溝通困難,並學習溝通修補技巧,能夠藉此減少聽障人士在溝通上的障礙。

Apps介紹

隨著科技及電子資訊的進步,現時已有部份的電子設備內置無障礙功能,如智慧型手提電話、平板電腦等,聽障人士亦可以在電子設備中安裝相關軟件,透過這些無障礙功能來克服環境的限制。以下是部份聽障人士無障礙功能:

助聽器相容性(Hearing Aid Compatibility, HAC)

  • 聲音耦合模式(M):手機降低電波頻率的干擾
  • 感應線圈模式(T):手機透過電磁感應將聲音訊直接傳到聽覺輔具

軟件(Apps)

iCanHearU、i-Hear Free、HearYouNow:可透過手機內置麥克風把聲音擴大。

页面

订阅 RSS - 聽力及聽覺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