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在 提交
早期療育服務是透過「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措施為0至6歲的幼兒及家庭提供符合其特殊需要的服務,預防或減少兒童成長發展的遲緩情況,減輕家庭在療育過程中的壓力。
為什麼孩子需要早期療育?
幼兒的學習及發展在學齡前階段是相當迅速,根據外地研究顯示,腦部發展在0-2歲時發展較快,神經連接的密度增加,在2歲時已達到80%,是聽力及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幼兒將來學習的基礎之一,而3歲後其發展則會逐漸變慢。所以3歲之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此時對特殊兒童進行介入能達最佳的效果,而早期療育便是要把握這段時間來提供介入來協助。
幼兒的聽覺、語言理解或表達,可能因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造成障礙,對成長發展或許會造成學習、溝通、社交等問題,然而若能及早發現幼兒的情況,盡早給予醫療、社政或教育的介入,減緩或消除其障礙程度,讓兒童有發揮最大潛能的機會,促進兒童正向成長。
早期療育之實務
早期療育的工作包括早期發現、通報及轉介、綜合評估、療育服務、追蹤跟進等步驟,並應由醫療、教育及福利三個體系組成來實施的。另外需為早期療育方案設立制度及持續進行。
早期發現:所有與幼兒接觸的人員,包括父母、醫護人員、老師、社工等,都應要日常觀察幼是否有發展遲緩或異常的情形,在醫院中可透過產前檢查、健康檢查與篩查性服務(如:新生兒聽力篩查,高危因子、評估量表等)等方式,發現兒童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通報及轉介:政府與民間機構應互相合作完善早期療育的制度,只要一發現兒童出現疑似發展遲緩的情形便應啟動通報系統,進行個案管理和資源分配,之後聯繫轉介中心,將疑似發展遲緩之兒童轉介至適當的療育單位。
評估診斷:在評估方面考慮其全面性,以專業團隊的方式來鑑定兒童的發展情形與特殊需求,團隊中的成員可以包括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心理學家、醫生、護士、特教老師或其他相關服務人員。評估的內容應包含神經生理狀況、心理、智能、動作、語言溝通、學習、社會適應性、家庭功能等方面的評估。
療育服務:利用多專業整合性服務,依兒童的個別需要及家庭狀況來擬定復康計劃,訓練中心根據其需求提供如:語言治療、聽覺訓練等服務,另外透過支援及諮詢家長,讓他們充權賦能,同時教導家長如何照顧及訓練自己的孩子,使兒童在訓練中心以外的環境也能接收足夠的刺激,為兒童帶來正面的幫助。
追蹤跟進:每3至6個月追蹤一次,定期跟進介入服務的情形,根據兒童當下之需求修正康復計劃,以配合兒童的適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