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耳.共融.無障礙系列講座及諮詢站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聽‧語‧愛關懷計劃已踏入第三階段,將舉行【第三階段聽‧語‧愛關懷計劃啟動禮暨專題講座】,回顧過往計劃的階段性成果及介紹未來工作。
活動日期: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
活動時間:下午二時正
活動地點:旅遊學院啟思樓大禮堂
啟動禮後更設有專題講座:
劉麗容教授介紹 如何運用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促進兒童發展
童寶娟副教授介紹 作息本位於生活情境語言之運用
屆時現場還設有聽覺輔具體驗攤位,快點來親身感受輔具對聽覺障礙帶來的幫助,齊建無障礙的澳門!
內容那麼豐富,記得在7月13日前致電 28482984 報名喔~到時見!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陪伴小朋友及家長走過早療的歷程是聽‧語‧愛關懷的使命,今集Lady-mami專訪,由「聽‧語‧愛關懷計劃」同工分享服務當中的心路歷程,如何發揮自己所長,在專業路上讓每一個小朋友都有能力尋夢追夢。
「願在同一天空下,每個人都能與夢想一起飛翔。」
下集有計劃當中的家長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千萬不要錯過啦!
要睇片記得按以下連結啦!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每年五月是由美國聽力及語言學會提出的改善聽覺及言語月(Better Hearing and Speech Month, BHSM),今年的主題是「溝通是連繫的鑰匙(Communication: The Key to Connection)」。
溝通包括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可以運用肢體語言、手語、口語、筆談、圖片等,都是屬於溝通的管道。對於聾人及聽障人士,因聲音的傳導障礙,無法完整接收到口語訊息,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種溝通方法。讓我們響應今年改善聽覺及言語月的主題,結合各種溝通方式,利用綜合溝通(Total Communication)的鑰匙,為聾健打開連繫彼此的大門。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聾協訪衛生局交換幼兒聽力篩查意見
局方認同幼兒聽力問題早期發現及確診的重要性,在目前已為高危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多年的基礎上,期望今年能普及至全澳新生兒均接受聽力篩查。
並積極研究為現時聽.語.愛關懷計劃所發現的懷疑聽覺障礙幼兒提供轉診安排,與聾協探討透過衛生中心及專科門診等不同渠道進行聽力評估覆診程序,並同意繼續與聾協保持恆常溝通,關心聽覺輔具需要。
另建議聾協繼續提供有助醫護人員與聽障人士、手語使用者的溝通方法及配套設施及人員,期望共同合作以改善聽障人士的服務並提供適切的支援。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把握聽語障礙復健黃金期 早期療育助殘障兒成長
小童呱呱落地,並非全部健康,部分可能有先天或後天殘障,但是否沒有機會大放異彩?其實,只要通過“早期療育”為這群小朋友提供醫療和教育,他們亦能追上同儕,健康成長。去年聾人協會在澳門基金會資助下推出“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兒童的聽力及語言問題,及早介入,並關顧聽障人士對輔具的需求。計劃推行逾一年半成效不俗。
澳缺早期療育
聾協總幹事劉雪雯表示,殘障兒童不能因為有所不足,而被社會忽略,他們應享有健康成長及受教育的權利。有研究指出,兩歲前是兒童聽力及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將來學習的基礎。但本澳缺乏殘障兒童早期發現及介入系統,阻延了這批兒童的復健黃金期。殘疾人士缺乏輔具支援,會影響到學習、工作、生活及社會參與。
篩查問題兒童
為加強社會對兒童聽力及語言保健措施的重視,推動澳門建立早期療育系統,並關顧聽障人士對輔具的需求,聾協在澳門基金會資助下推出“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包括“早期療育先導計劃”及“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推行期間橫跨二○一三年及二○一四年。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聽障童:打開新世界
計劃提供輔助聽覺裝置給聽障學童和民間機構借用
聾協不時到社區推廣早期療育,如讓居民體驗檢查耳 道的過程。
FM機助聽得更清晰
聽障童:打開新世界
“好清楚呀,好似一個全新嘅世界咁!”這是聽障學童“堂堂”使用輔助聽覺裝置——無線調頻系統(FM機)後的感嘆。自小有聽力問題的堂堂一直有配戴助聽器,但受到雜音的干擾經常聽不清楚,影響到日常學習。直至去年獲“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借用FM機,聆聽聲音的效能有所提升,堂堂上課的專注力上升,成績亦有所進步。
減雜音更專注
堂堂出生後數月,堂堂媽媽發現他聽力有異常,於是到醫院檢查,發現堂堂雙耳均患有中耳炎,聽力已經降低。作為家長,堂堂媽媽最初知道這件事如晴天霹靂,十分徬徨,不知道哪裡有切合小朋友情況的社區資源。後來轉折認識聾協,便讓堂堂在啟聰中心上課,同時在普通學校學習。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聽障家長:早發現真好彩 疑似患病應及早檢查治療
“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幫助了不少幼兒及早發現聽力和語言問題,亦為家長提供社區資源的訊息,少走“冤枉路”。“皓皓”和“軒軒”分別有聽力和語言問題,他們的媽媽認為,早期療育對殘障小朋友的成長十分重要,否則越拖越久,只會令問題更嚴重。呼籲子女有疑似感官障礙的家長,及早帶小朋友檢查並治療。
四歲的皓皓現就讀幼稚園,由於該幼稚園有與聾協合作為學生進行聽力和語言篩查,發現到皓皓有中耳積水問題,導致聽力下降。其實皓皓此前已有一些情況,如間中聽不清楚而要別人重複說話,但因小朋友不舒服亦不懂表達,皓皓的媽媽以為兒子只是佻皮,所以沒有發現任何徵兆。得知患病後非常擔心。
幸好皓皓已接受了手術,不過還需最少數個月才能痊癒。透過聽力篩查及早發現問題,她直呼好彩:“再耐啲唔知會發生咩事,再惡劣會令情況更嚴重。”對於未作評估的疑似有聽力或語言問題孩子,她希望其家長積極面對,盡快帶小朋友接受檢查和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軒軒的媽媽最早發現兒子有異樣,經醫生檢查後,證實當時兩歲的軒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自此軒軒便一直接受治療,語言發展有進步。她表示,之前難以掌握語言障礙上的社會資訊,透過“聽 · 語 · 愛關懷計劃”獲得更多訊息,由社工配對資源,減低了無助感。
speechandhearing 在 提交
聾協:中央評估轉介助特教童
促衛教社工局協調無縫早療服務
據估算,本澳約有千四名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問題,若在六歲前及早介入治療,有助其發展越趨接近同齡人,從而減輕社會成本。有民間機構為有需要幼兒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但欠缺中央評估和轉介機制下,不少家長發現小朋友有問題亦不知從何求助,錯失治療黃金期。聾協總幹事劉雪雯建議當局整合資源,由衛生局、教青局及社工局協調建立中央機制,讓發展遲緩兒童能無縫獲早療服務,同時為家長提供資源連結,免走冤枉路。
未顧及學齡前幼兒